拙见/ 什么是自怼?

普通程序老猿叕一则嗯哼...

这是大妈在 ZoomQuiet 的第012篇原创


背景

  • 2016 年底, 小密圈发布, 作为首个支持付费群的应用很受关注, 也就注册了,
    • 但是尴尬的发现: 没什么值得别人付费来加入的...
  • 2017 年初, 之前和某机构合作主持过4期 Python 入门网课, 但该机构单方面停止继续,
  • 所以, 老学员们, 有的感觉还没学够, 又或是找不到对应的学习氛围, 一直问何时再开课;
  • 但是, 自己本身在折腾创业项目, 怕难以维持网课那种节奏,
    • 于是就想尝试一下更大时间跨度的自学社群,
    • 2017.4.1 正式启用小密圈,收年费,
    • 自怼圈 社群启动
    • 至今已是第 155周, 马上三年整了...

问题

DebugUself 就是自怼圈的英文定义

  • 自怼圈, 最早依托于小密圈这一形式, 所以, 有个圈字
  • 现在早已离开小密圈(后来更名为 知识星球), 迁移入 github 平台
  • 依然是付费社群, 也根据具体运营时成员的要求增补了很多内部规约
  • 比如番新:
    • 每年 4.1 重新注册付费一次
    • 每年 8.1 接纳非年度怼员
    • 每年12.1 接纳季度体验怼员
  • ...

不变的当然就是这个 自怼 之原则了.

所以, 问题来了:什么是"自怼"?


分析

名词解释最直接了...

ASCII

这是发布之初, 俺将所有包含在 (DebugUself) 这个重新定义的概念, 其中包含的所有想法关联在一起的说明图谱:

, 即: 又/寸/心 的组合:

  • 又 ~ re-try, 反复通过 MVP 来持续升级(upgrade)
  • 寸 ~ upgrade, 寸功, 微小的进步
  • 心 ~ heart, 内心, inside heart, 真正的进步, truly heart, 真心去想达成的进步

DebugUself 也是个组合:

  • Demise, 终结
  • bug, 问题
  • U(You), 你
  • self, 自己 made 制造的

也就是说, 自怼(DebugUself) 是这样一种过程:

  • 以 MVP 为节奏/形式/内容/动力/... 针对内心真正渴望的目标持续调试
  • 调试目标, 本质上永远只能是自己内心涌现的各种 bug
  • 而且这种 bug 也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升级, 加以补全
  • 好在, 自怼(DebugUself) 过程是值得公开并相互印证的
  • 毕竟, 我们生活的场景差别不大, 即便有完全不同的生长经历, 但是, 进入社会后, 遇到的问题场景其触发本质基本相同
  • 只是, 这种 自怼(DebugUself) 过程很容易涉及具体的人/事/关系/..所以, 不便完全公开
  • 所以, 自怼(DebugUself)圈 这一自学型社区, 就力图提供一种相对安全, 内部又足够开放的环境, 来营造持续 自怼(DebugUself) 的氛围.

自怼圈具体的 自怼(DebugUself)过程是这样运行的:

  • 以节奏任务为核心, 每一位怼员, 都应该认领一个以上任务开展持续 自怼(DebugUself)
  • 用有权限保护的项目托管环境(付费 github 仓库), 在内部持续公开所有任务进展
  • 从而可以在周期性的内部交流过程中相互检验/印证/帮助/促进/...
  • 自怼圈坚持每周6晩固定时间段进行网络会议:
    • 分享上周自怼(DebugUself)历程
    • 协调相关怼务(自怼圈 社区事务)
    • 讨论有趣/有用/有种话题
    • ...

而积累起来的 自怼(DebugUself)任务,现在分为三类:

  • 气质任务: 深合自怼(DebugUself)气质的经典任务:
    • 时间帐单
    • 怼周会主持
    • ...
  • 服务任务: 社区运维相关的各种服务性任务:
    • 怼周刊的撰写/发布
    • 发布怼周刊相关的工具/脚本/服务维护
    • 怼周刊包含的 PoDU (Proof of DebugUself, 怼力通证) 统计工具开发/维护/运行/...
    • ...
  • 乐趣任务: 原创或是以往怼员遗留作品
    • Kaggle 比赛
    • Sheme 自学
    • 音乐编程
    • 转职书/事业树
    • ...
    • 怼友们自己想作想探索的各种任务, 都可以通过内部仓库共享给所有成员,一起折腾

被动节奏外韵律

这才是 自怼 的真正目标

这句断言是 自怼圈 运营到第三个年头时, 才发现的:

  • 被动, 主动的反面, 凡是被各种外部因素胁迫不得不行之
  • 节奏, rhythm, 即韵律, 每天/周/月, 固定发生的事儿
  • 被动节奏, 我们每天/周/月/年/... 被学校/家庭/工作/身体/...所胁迫而不得不遵守的各种大小反复执行的事儿
  • 被动节奏外, 在所有被迫去反复执行的事儿之外的空间中
  • 被动节奏外韵律, 我们可以完全掌控的节奏时间中,
    • 类似古代圣贤警告的 慎独 状态
    • 在终于可以挤出的时间里, 不受/躲避外界胁迫时
    • 自己主持去作什么, 就非常重要了
    • 因为, 这是真正可以自我控制, 自我发展的行动
    • 我们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一空间是唯一可以努力的场景
  • 韵律, 而在这种空间中, 我们的行为也必然形成独有的韵味
    • 有节奏的反复实施
    • 又相互关联影响不绝
    • 隐隐间所有行为又都指向同一目标 -> 更好的自己
  • 而这个被自我提升的自我, 一定是吻合自己情趣的目标人物
  • 其内建气韵,又必定是在这种长期的 被动节奏外韵律 所熏陶而成的

因而: 被动节奏外韵律 就是 自怼圈 这一自营实践型社区中, 自怼(DebugUself) 行为的综合阐述:

  • 在现行社会生活中, 不干挠不挠动不扭曲
  • 只是重新利用起越来越少, 但是, 一定有的自主间隙空间
  • 将其串联起来, 形成自有节奏
  • 在这节奏之上, 形成新的习惯
  • 以固定任务为形式, 持续输出, 进而加强这一习惯
  • 当习惯成立时, 我们就拥有了不消耗意志力的自我提升空间
  • 在这一空间中进行什么尝试, 都是好的
  • 因为这就是我们自身构造出来的, 独有的 被动节奏外韵律

蟒营™式网课

蟒营™101.camp 开源网络课程框架

需要额外说明的:

自怼圈, 这种以一整年, 54周为周期来打造 被动节奏外韵律 , 其实, 失败率很高的;

毕竟一个习惯的形式, 要长期坚持/反复自我训练, 而常人平时,几乎很难独立在习惯形成前, 用意志力保持习惯训练的节奏, 进而在半途放弃, 然后, 就没了然后.

所以, 在自怼圈运营96周后, 综合以往各种社区培训/活动/学习的体验, 发布了基于 蟒营™开源网络课程框架 的网络课程:

  • 蟒营™Python 入门班
  • 本质上, 就是一个浓缩的 自怼圈
  • 综合使用了 自怼圈 长期运营明确下来的的经验:
    • 玻璃花园 式仓库, 学员们不是通过 fork ,而是同居在一个仓库中不同分支, 以便窜门交流
    • IDD(Issue Driver Develop) 提案驱动式探索, 用 md 形式将任务的规划/思考/探索/过程/证据/...综合追踪/展示出来
    • C-C(Commit-Comments)提交评注, 基于输出的讨论, 不再对概念进行务虚, 而是可以直接在代码/文章上逐行讨论
    • ...
  • 同时, 用一致的周任务和定期直播, 来节奏化学员们的行为
    • 以便在短期几周以内, 共同形成准 被动节奏外韵律
    • 课程结束时, 惯性下, 也能 echo 几周
    • 最终对比感知到自己进步的根源, 不在课程, 而在自己的节奏形式
  • 那么, 每位认真的蟒营™学员, 其实都是合格的 自怼(DebugUself)运动员了

W2W

Writing 2 Writing, 以文唤文

"自怼圈" 内部刚刚触发的一项活动:

  • 自怼圈 Issue 中发起
  • 标题格式 e.g. : [W2W] 什么是网课
    • 给出大致问题范畴, 以及交稿期限
  • 主笔按时完成, 回复到 Issue 下
    • 其它怼员, 至少一位,在 Issue 发布到 主笔 回复发布文章后42小时以内
    • 再次回复420字以上相同标题文章
    • 形成 W2W 关系
  • 才能进一步对外公开发布, 接受赞赏

什么是"自怼"? 是去年蟒营™学员转化为的新怼员触发的主题.

其它有关这一主题的思考付费后可看:

话题背景

200323

自怼圈加入快一年了

  • 刚开始来的半年,进来看了看仓库,看到一些自怼圈的指引,但还是不知怎么个参与法. 我的初衷是社群的链接感,和有人规划路径. 但看到 issue 好像并不是小伙伴一起去做什么项目. 当时自驱力也不高,所以加入了就一直潜水,没搭上线.
  • 过了潜水或者说无视的半年,因为蟒营和大妈渐渐熟络,偶然一次参加了怼周会分享我的编程项目. 然后发现:咦?怼周会好像并不需要你有什么特别厉害的成果,每周说说家常,困惑也是可以的. 所以开始了每周六守候怼周会. 有一些链接感了. 然后就这样把自怼圈当作有归属感的茶话会,过了几个月. 当然,现在看来这期间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自怼.
  • 然后新冠疫情来了. 我每天看新闻,失序特别严重,有一次崩得特别严重的时候,和大妈沟通,那次沟通 + 自己反思 + 后来的一个经历,我好像突然知道自怼两个字的意思了:自怼 - 一种自己对抗自己的方式,从结构性指向个人,从内耗指向行动. 也明白了:其实不需要有人手把手规划路径,你自己的好奇心就是一切路径的起点.

嗯,就这样,觉得是一个蛮重要的发现,发现了或许是唯一一个正确应对人生/现实的姿势. 遂决定将模糊的思绪输出成文,参加换文活动.

唤0

200325

俺觉得吧, 自怼首先得定义下'自'. 怼,似乎已经有公认的标准了,自己对自己的修正. 但是,

  • 啥是自己呢?
  • 自己的存在方式有哪些呢?
  • 自己和外界的界限又在哪里呢?

比如,有的人觉得孩子就是自己. 倘若不能和孩子保持频繁的联系,自己就要崩溃. 有的人觉得技术就是自己. 倘若技术不能得到提升,整日重复劳动,活得实在没意义. 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定义方式...

俺自己的话,目前这个特殊阶段, 觉得自己是 mental states 的集合. 外界是不存在的,每个时刻的心情就是全世界. 典型的 Solipsist... 不过,这个看法总是在持续发生变化,勿当真,勿喷...

唤1

200329

什么是自怼?

从小孙悟空变成超级赛亚人吧.

"怼"(二声),在当下的语境里表示回击,表示对抗,使用方法:"怼他""怼回去". 一般多为用言语/文字形式的对抗,不涉及肢体对抗,毕竟肢体对抗就是动手/打架了. 然而刚刚查了一下字典,怼一开始的意思是怨恨,同时也不读二声而是四声. 只是时过境迁,才慢慢变成现在这个用法. 这里讨论的是怼(二声).

自怼,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对抗自己". 在我看来,自怼是一个人对抗自己无能/无助/无序的解决方案. 它从结构性指向个人,从精神性内耗/空想指向现实,从情绪指向行动. 或许,自怼是在国内,在个人层面,面对现实世界的唯一正确方式.

是这次新冠疫情触发了我的思考.

疫情期间,大概小一个月的时间,我每天除了睡觉和吃饭,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刷手机,看新闻,浏览武汉相关的疫情帖子,自然,自己新年假期的自修与精进计划全部停摆. 每天刷手机浏览疫情贴虽然隔着一块屏幕,但看到每个悲惨的个案却觉得就发生在我身边. 如果武汉政府早期做的好一些,一刀切的政策少一些,红十字的物资发放的快一些,情况绝不至于恶化至此. 我感到愤怒,悲伤,无助,恐慌,绝望.

我知道能共情,有同理心是好事,但我也知道,一个人是没法接连一个月都承受这么多情绪的,再这样下去自己会废掉. 于是有一天晚上找 知心大妈 Zoom Quiet 私聊解惑.

大妈倒是一副淡定的吐槽:"真正有能力的人, 都在行动, 而不是焦虑... 其实, 我们多数的情绪, 不过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无能. ""年轻人空耗掉这些荷尔蒙,就是书读太少,想的太多" ...... 不过吐槽之余还是给出了对策:做创造性的活动,找到相似的人一起做创造性活动,你们可以去核实新闻(fact check) ,也可以去联系武汉当地人听真正的一手消息,可以自己攒钱等疫情褪去到武汉帮忙做义工,再不济也可以写下自己成熟的思考等云云.

听完,我有启发也仍旧困惑,不过之前那种完全失序的感觉小一些了. 其实我一切情绪的由来是那头房间里的大象,而我想问的是怎么对抗房间里的大象. 这个问题没等我问,现实就教育我了,没过两天,我就莫名其妙地和大象的一根汗毛交兵过招,我才发现自己真是何其天真:能对抗个毛线阿!

过招文章参考:

和汗毛过完招,让我觉得我现在对网络安全一窍不通,如果自己能知道一些网络安全地的基本常识,以后应对能更从容,自己也会更安全. 但,碍于懒,我没有立刻展开. 这样又过了几天,我又慢慢滑向失序,内耗很多,啥也不想干. 直到有一个晚上我难受极了,我开始想起网络安全的话题,也对自己不满:我在这东想西想有啥用呢,我为什么不马上开始做一些事情呢?so ,这次立刻投入进网络安全的话题,探索了几天,发现自己完全失序的状态几乎消失,同时因为了解到了想知道的知识,变得开心起来.

在探索网络安全专题的同时,一个电光石火,我联想到大妈的蟒营教学方式:行动 - 提问 直到学会. 又想到大妈一篇文章,"如何应对新冠文章系列":任何进步都是成就,而且是自己独有的, 别人任何人/组织/机构/部门/...都无权也无法评判的. 再联想到大妈是一个无政府的个人主义者. 我突然知道了自怼的意思,整理如下:(没错,就是一连串的顿悟 ,哈哈哈)

自怼:自己对抗自己无能/无助/无序的解决方案.

    1. 将一切情绪转换成问题.
    1. 将这个问题降解/拆解在个人范围内.
    1. 在现实中行动,解决这个问题.

so 自怼提供的解决方案是问题思路,将个人想要求解的问题作为一切的容器. 问题开始,一次自怼开始,问题自己解答完一次自怼结束. 自怼带来了啥捏?在一次次的行动/实践中慢慢形成内在秩序,逐渐累积成自我内核,又因为这个过程突破了舒适区,求解到结果的同时,自我自然生长. 多好. 自怼之路是个人最大化的过程,这样一次次自怼下来的最终结果是一个人会成为单兵能力极强的个人,就像小孙悟空最终打怪升级变成超级赛亚人.

不过,整个社会是一个共生系统,超级赛亚人也要吃远方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大米才有劲儿,再有能力的人也离不开协作,离不开其他人,这些其他人很多人没什么能力.

但,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就先一步一步变成超级赛亚人吧,先挣脱一些地心引力. 其他的事情埋在心里作为暗线,看情况再说喽.

PS.文章同步在个人博客:什么是自怼? · 阿宁 ,公众号四月份能好

changelog

  • 200329 5h 完成
  • 200322 创建文稿

唤2

200329

跳过什么是自怼,直接说说为什么要自怼. 主要从"反求诸己"的角度说. 前一阵和一些键盘政治圈人士聊天,和一些姨粉聊天,感受到某种革命热情.

有一种轮回,就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轮回,或着历史的轮回. 然后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自信,自己就是打破轮回的'新人'. 新人要开启新的时代.

乐观的看法. 这些新人要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但,我用另一个角度去质疑,就是他们又打着'新人','新世界'的符号旗帜,去行存量博弈,权力斗争之实了. 打到一个父权,建立另一个父权. (4个领袖雕像绕轴转.jpg)

当我要求他们自证"他们是新人"的时候,他们会说,他们是新人这件事,只有夺取土地之后,才可以证明,革命是紧迫的. 我就更确信,他们在说谎,他们不是新人,他们不过是历史车轮的一次常规转动而已.

为什么?因为'新人'这件事,哪怕获得了土地,仍然是要回归生活的,难道他们永远斗争下去吗. 如果回归生活,他们就应该在那新土地上展现出新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组织模式. 若能走出新的路子,就证明他们确是打破轮回的新人.

但,新的生活方式,一定要登鼎/逐鹿之后才能发生吗?这显然是两件事.

所以,他们不过又是历史车轮滚动到当代,又在凝结,汇聚的盲流,群畜而已. 他们的行为不过又是打着"均田"的棋子,继续推动车轮沿着既定的车辙印前进而已.

这里也联系到'什么是生活',我们不能去指望,另一个我的更好的生活方式,翻过一座山之后,就能过上. 这座山是,比如,赚够1000万,比如,减肥成功后. 这些都是自欺欺人. 现在做不到的,翻过那座山后也做不到. 彼岸,不能是我们逃避现实生活,眼前生活的借口.

落脚到'自怼'的话题,就是过好/改善'自己的','当下的'生活,这里有着真实,有着神圣,有着通往真正幸福的途径. 自我的当下生活,有着'历史现场'的意义,这个意义是指,我们自己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工作,这个让很多人逃避的枯燥/重复生活,就已经在见证最真实,最宏大的历史了.


refer.

文中链接感谢"文章助手"的助手 的支持, (来自 LINUX中国 的小应用)

  • 点击, 将自动跳入小应用, 并复制链接到剪贴板
  • 然后, 打开浏览器, 复制到地址栏, 就能访问了
  • 好处, 避开了微信内置特殊浏览器的有关屏蔽策略
  • 问题, 操作复杂了, 要打开手机上的浏览器, 如果在桌面微信则无法使用

JD 下单链接 -> 点击后再打开浏览器复制到地址栏访问 -> 俺能获得少许佣金:


NN 3969

好文笔,感叹号年度配额: 1/3

投稿/反馈邮箱:

askdama@googlegroups.com

ZoomQuiet/大妈

就是四处 是也乎,( ̄▽ ̄) 的那个大妈:


私自嗯哼: ZoomQuiet (订阅号: ZoomQuiet42)
公开课程: 蟒营 (订阅号: Mainium)
历史吐糟: Chaos42 (订阅号 PythoniCamp)

as 核心组织者:
    PyChina (订阅号: PyChinaOrg)
    本地社区: 
        GDG珠海 (订阅号: GDG-ZhuHai)
        TFUG珠海 (订阅号: ZH_TFUG)




自怼圈/年度番新

DU22.8
关于 ~ DebugUself with DAMA ;-)
点击注册~> 获得 100$ 体验券: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订阅 substack 体验古早写作:


关注公众号, 持续获得相关各种嗯哼:
zoomquiet


蟒营®编程思维提高班Python版

**2021.01.11** 因大妈再次创业暂停定期开设, 转换为预约触发:
  • + 扫描预约入群, 学员每满 42 人即启动新一期训练营 ;-)
  • 101camp22.7
  • + 任何问题, 随时邮件提问可也:
    askdama@googlegroup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