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chat 作者采访

Status: Doing
参与人:  Xiao Pang
开始 -> 截止时间: 2020/02/21 → 2020/02/25
负责人:  Xiao Pang

大妈的是也乎

200221 1442 被 touch

  1. 能否介绍一下你自己和你正在做的事?

  2. Indie Hacker

  3. 蟒营™101.camp 开源网络课程框架推广
  4. 以及自己持续发售的: 蟒营™ Python 入门班
    • 从 2018.12.25 原型班发布
    • 到现在, 已经迭代了6次, 马上 第5期 报名截止
    • 今年,准备常规化, 每个月上一期小班课程
  5. 同时在筹备的蟒营™style 课程有:
    • 作曲入门班 ~ 8周以内就能无基础完成人生第一首原创旋律
    • 创客入门班 ~ 8周从0开始用 Python 调动真实硬件完成实用 Morse Coder
    • GUI入门班 ~ 6周独立完成桌面工具的开发, 基于 wxPython
    • Wed入门班 ~ 6周就能用 Django 完成应用网站的开发
    • ...
  6. 而且新发现可以作的:
    • fm.101.camp 组织播客节目快速阐述各种看法, 以及回放私人收集到的各种社区稀有讨论录音
    • 录制系列短视频/语音, 组织为不同针对性的课程, 以便脱离 蟒营™ 实时追踪响应式服务课程形式,可以长期反复演示常见编程过程中的问题, 当前明确的有:
      • 0.5Py 编程元常识 视频课
      • 如何提问, 语音节目
  7. 又因为一系列巧合, 这次疫情自我隔离期间, 被网友触发, 而发布了一系列文章:
    • (8篇) 新冠肺炎(NCP)正确应对姿势
    • (4篇) 如何应对,就是不愿意上班的心情?
    • (3篇) 科学'摸鱼'指北
    • 出乎意料, 反响热烈, 也进而发现 微信公众号 生态中被动收入的可能性
    • 所以, 这周开始重新整理了独立私人公众号: ZoomQuiet
    • 开始社区之外, 首次私人形象的系列输出
  8. 以及, 一直在自学 Elixir , 准备开发一组系列, 完成自动生成被动收入的目标

    • 当前进度 14.2%, 所以, 没什么可公开分享的.
  9. 你好像一直在从事 Python 相关的工作,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了 Python 并一直坚持到如今?

参考:我是如何成为大妈的 | Zoom.Quiet Personal Static Wiki

  • 是2000年自学 PHP 时,才知道有开源技术社区这种东西
  • 然后, 顺着 Yanhoo 分类目录乱看, 尝试了各种开源开发语言:
    • lua
    • lisp
    • io
    • ...
  • 结果无意中发现了 Zope, 感觉这比 LAMP(Linux/Apache/MySQL/PHP) 要 COOL 太多了
    • 将开发/测试/发布/运营/...都混合在了一个界面中
    • 当时业界也非常推崇, 甚至于中国图书也及时出版了
    • 赶紧入坑, 然后发现, Zope 是 Python 开发的, 要想真正用起来, 还得学 Python
  • 但是, 当时有关 Python 的中文资料非常少, 官方文档也不多
  • 也没什么中国社区, 所以, 在 CZUG(中国Zope用户组) 社区中潜水很久, 不得其门而入
  • 最后, 还是用以往自学 Flash/AcrionScript/JAVA/PHP/... 时的办法:
    • 硬着头皮作个项目出来
    • 于是, 在 windows NT 环境中
    • 跌跌撞撞, 用了一个月业余时间, 才完成了一个自动化天气预报脚本
  • 从此拜服在 Pythonic 精神光辉中
    • 并结识了越来越多开源技术爱好者, 超过职业环境中可以接触到的人物
    • 并很快因为 Python 自学能力, 获得了北漂机会
  • 进而在领导支持下, 在北京一起创建了 CPUG(中国Python用户组)
    • 并以 BPUG(北京Python用户组)的名义, 定期组织线下技术分享活动
    • 进一步遇到更多技术高手,
      • 比如说 豆瓣创始人 阿北就是在 BPUG 会课活动中发布豆瓣的
      • 哲思社区创始人/好看薄创始人/...也都是在会课上遇见的
  • 所以, 因为 Python 技术带给我更大的可能性
    • 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 Python 社区又连带赋予我更大的视野
    • 从而坚定了 Pythonic 精神信仰, 并乐于分享/推广/实践
  • 慢慢的, 这种在工作之外, 社区之内的持续输出/贡献/组织/顾问/...行为
    • 变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 不在为组织一次组织而紧张, 变成自然的期待, 从容的联系
  • 到如今, 已经没有坚持这种情绪了,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了

  • 在多年的工作中,有遇到什么大坑吗?你又是怎么解决这个大坑的?

几乎, 每年都有大坑, 但是, 多数和技术无关, 都是市场/决策/产品/...事先埋的雷, 所以, 就不说了;

只说一个大家关注, 也争论了很多年的坑:

到底项目用 Python 2 还是 Python 3?

上个阶段创业时期, 独立进行技术架构时, 就遇到这个问题; Python 界已经决定2020年终止 Python 2 的维护了, 所有关键模块也都在陆续迁往 Python 3;

但是, 深入探索后才发现:

  • Python 3 的激进态度, 可能对语言本身的发展有好处
  • 但是, 不兼容历史版本的决策, 给社区造成的撕裂远远不可能按照社区官方的决议来弥合
  • 因为, 太多第三方模块是其它社区开发的, 当初的开发者早已老去, 而领域问题又没变, 导致很多优秀的遗留模块根本没有迁移的动力和理由
  • 特别是和硬件相关的模块, 涉及有关厂商的硬件驱动, 而市场上基于免费公板生产出来的对应硬件兼容驱动都是非常古老的, 还都没开始用 Python 3 来重写

于是权衡再三, 作出了反直觉的决策, 用 Python 2 来完成原型系统;

  • 真正决心后, 并快速根据一个开源同类产品调通了核心功能后
  • 才发现, Python 2 的生态, 远远比 Python 3 的生态稳定的多
  • 甚至于, 在 Windows/Linux/macOS 跨平台应用的开发/测试/部署过程中
  • 也明显感觉 Python 2 的可选余地比 Python 3 多
  • 所以, 这个坑也就自然一步步填上了.
  • 当然, 如果这个项目还在继续的话, 肯定是得, 逐步将关键组件用 golang 重写, 以便提高性能, 甚至于替代 Python 2 原型.

  • 今年开工有点特殊,疫情之下,你是怎么工作的?对于程序员远程工作你有什么看法?

其实还好, 因为本质上, 从16年被创业以来, 俺已经处于全职 SOHO 状态有4年了; 更加何况, 从 03 年开始进入 Python 技术社区尝试贡献/组织项目开始算, 有关远程协作的经验有17年了;

所以, 疫情之下, 主动隔离在家, 嘦有网络,对于俺基本没什么影响;

  • 无论社区项目/原创项目/网络课程/视频|音频课程/...
  • 所有进行中的事务, 一直都是完全网络化协同的
  • 特别是网络课程用的 zoom.us ,
    • 是经过多年, 10多种直播/网络会议系统/软件/工具 PK 出来的
    • 虽然去年有被和谐过一个月,
    • 好在,刚好在疫情暴发前, zoom.us 公司及时完成了市场再入,
    • 通过 zoom.com.cn 以及专用中国版的发布
    • 得以重新使用, 之前采购的 Pro 版服务, 也没受影响

有关远程工作以及相关工具, 其实, 在各种社区交流以及公开演讲中也提及过:

  • 大规模基于网络的远程协作, 这原本就是自由/开源软件诞生时, 40多年前的自然状态
  • 那时, 连 QQ 都没有, 更别说现在这么多云办公平台以及专用工具了
  • 大家完全通过电话线, 在模拟信号上加载数字信息, 用非常低的速度来交换数据
  • 但是, 依然通过非常简陋的工具, 完全基于文字/文本/diff 补丁, 就能流畅推进了 Linux 这种级别的大型软件项目协同开发
  • 所以, 远程协同, 根本就是计算机技术的看家本领
  • 只是, 在和开源技术社区根本不同的公司文化框架之内, 难以兼容以职级而不是能力为基础的协同

综上, 同时, 最近在有关社区内部开展的协同平台试用过程中, 也综合体验了 shimo/feishu/yuque/.. 等等用拼音来命名的各种远程协同工具;

深深的敬佩所有在职软件工程师, 要使用这么难用的东西, 来远程完成工作, 实在是太辛苦了.

  1. 你目前在 GitChat 平台发布的文章有 4 篇,包括"初学者如何通过技术社区加速成长?","如何在繁重工作间隙保持良好的自学节奏和效能?","如何能随时酣畅完成不少于 5 分钟的主题论述?"等. 你希望通过这些 Chat 向读者传递什么?从你的角度看,你的收获是什么?

首先得向 GitChat 自我剖白一下:

  • 俺可以说是 GitChat 的原始种子用户之一
  • 最早领取饭桶指数的作者之一
  • 虽然, 在图灵时代就参加过各种线下活动, 对 GitChat 的初心非常认同:
    • 只有水平相近, 在小空间, 小人数场景中, 才能深入对话题完成精彩的碰撞
    • 所以, 这种碰撞非常难得
    • 但是, 可以通过预约, 先看文章, 在所有人有充分准备时, 再进行网络交流, 来部分达成这种效果
  • 可惜, GitChat 发布初期, 俺刚好创业期间, 实在没多少时间来额外投入到这种输出
  • 而当创业失败, 重回自由身时, GitChat 又已经进入 CSDN 调整了运营目标
    • Chat 已经极大丰富
    • 而且申报 Chat 的流程和要求也完全不同了
    • 导致俺成功发布的 Chat 只有早期应邀的试水式 Chat
  • 不过, 直觉的一般都是正确的
  • 通过这几则 Chat 可以体会到:
    • 俺一直想帮助当下的程序员们突破的,不再是技术细节
    • 而是如何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 得以在职场中持续发展
    • 而不是快速沦为那种, 将工作第一年经验反复用10年的, 所谓10年经验
  • 从俺几次线上交流的体验, 其实不少, 但是, 这儿就只说点儿细节问题:

    • Chat 最终进行的选择只有两个:
      • 微信群图文/或音频片段
      • 小鹅通课程群
    • 这两个选择和初心想复原的线下交流场景都相去甚远
      • 微信群无论怎么组织, 都难以形成流畅的实时交流
      • 而后者, 也没提供比微信方便的双向交流渠道
    • 以及其它类似直播平台/工具, 其实, 都是一对多的单向广播
    • 和 zoom 的实时多对多会议式交流场景来比
    • 实在难以进入讨论交流的状态, 只能是单口演讲而已
    • 盼望能持续优化.
  • 对其他学习或奋斗中的人,你有什么建议?

要说俺工作20多年的建议, 可能真正有信心的只有两点:

  • 得保持自学, 因为其它人不可能关心你如何进步, 只能用任务来检验你的成色
  • 得保持输出, 因为只有持续输出, 才能积累自己的影响力, 从而获得机会

问题在普通人通过传统义务教育后, 如果没进入科研领域, 经过硕士以上学位的再教育; 基本都变成合格的听话的产业工人;

忘记了独立/清晰思考的力量, 甚至于无法有条理/清晰的/完备的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 大家都焦虑如何夯实自己的经济实力, 于是除了工作中的各种奋斗外, 总是尝试各种线下/线上的课程/培训, 但是, 效果都不好,

  • 就象想要8块腹肌,
    • 可向健身中心缴纳了高昂年费后,
    • 却没去几次, 即便去了, 也主要是洗个澡;
  • 也就是说, 在丧失了自学能力后, 无论上什么课程, 也只能是
    • 用学习行为来替代学习
    • 从而驱散焦虑
    • 却没有真正学到任何东西
  • 这个观察结果, 导致了俺设计 蟒营™101.camp 开源网络课程框架
  • 并发售了 蟒营™ Python 入门班
  • 真实目的参考文章: NC0:一个自毁倾向社区的形成 — 蟒营™ 怂怼录
    • 就是想成为大家最后一次网络课程
    • 重新激活大家的自学本能, 真正能自主自律的根据自己工作/兴趣需要来持续进步

最后还想建议:

参考这个系列文章: 如何应对,就是不愿意上班的心情? +0

相信能有学习/奋斗空间的人, 多数都有一份儿普通工作; 那么, 请珍惜她, 并开始科学"摸鱼", 利用工作提供的平台/空间/环境/机会/... 发展出自己真正的资本, 这样才能有所准备的被机会青睐.

以上

专注吐糟37年, 沉迷于推广 Pythonic 精神的 Zoom.Quiet 大妈

  • 2020.2.23 238~2332 初稿

是也乎,( ̄▽ ̄)

NN 3932




自怼圈/年度番新

DU22.8
关于 ~ DebugUself with DAMA ;-)
点击注册~> 获得 100$ 体验券: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订阅 substack 体验古早写作:


关注公众号, 持续获得相关各种嗯哼:
zoomquiet


蟒营®编程思维提高班Python版

**2021.01.11** 因大妈再次创业暂停定期开设, 转换为预约触发:
  • + 扫描预约入群, 学员每满 42 人即启动新一期训练营 ;-)
  • 101camp22.7
  • + 任何问题, 随时邮件提问可也:
    askdama@googlegroups.com